2023年学术讲座(35场)
发布时间:2023-11-10 浏览次数:0次
1.宋元词曲音乐的流变与溯源——以姜夔《醉吟商小品》和关汉卿《单刀会·新水令》为例
主讲人:李宏锋(研究员)
活动时间:2023年3月4日14:0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宋元词曲音乐是古代音乐的重要品类。本讲座在前辈学者成果基础上,以姜夔《醉吟商小品》和关汉卿《单刀会·新水令》为例,以“原型—类型化”理念和“语言音乐学”为切入点,探讨宋元词曲音乐的本体形态及历史流变,完善基于“宫调变迁”、“原型分析”和“历史语言音乐学”的曲牌音乐溯源考证的方法论基础,丰富中国传统音乐史论研究。
主讲人介绍:
李宏锋,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乐律学研究,著有《礼崩乐盛——以春秋战国为中心的礼乐关系研究》《道易惟器——宋以来宫调理论变迁及与音乐实践关系研究》(上中下)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
2.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申报辅导
主讲人:王晓丹(副研究员)
活动时间:2023年3月9日15:0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国家艺术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培养艺术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本讲座从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申报指南解读、申报书填写注意事项两个方面,对国家艺术基金五个项目类别(舞台艺术创作、艺术人才培训、传播交流推广、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创作)的申报进行全面辅导,旨在让大家更加透彻、全面的了解申报流程,精准地进行项目申报,切实提高项目的申报质量。
主讲人介绍:
王晓丹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原河北省艺术研究所)音乐舞蹈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河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音乐研究、评论,和河北省国家艺术基金申报辅导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平调》、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歌曲《真情相伴》,实施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河北梆子音乐创作人才培养》,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3.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一从上海国立音专谈起
主讲人:尹兆旭(教授)
活动时间:2023年3月9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要面对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就离不开对历史的传承。1927年11月27日成立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声乐教育,培养了周小燕、斯义桂、温可铮、沈湘、王品素等许多杰出的大师级人物,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贡献,才有了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成就。尹老师有幸与诸位大师们学习过,全方位感知先辈们的风范。
此讲座将结合尹老师四十多年以来的教学、科研、演唱三位一体的实践,讲述声音训练的“五色”之说。
主讲人介绍:
尹兆旭,男中音歌唱家、教授、硕导,国际声乐比赛获奖者、国家级声乐比赛专家评委、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UG环球360官方网站执教近40年、河北传媒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1978年同时考取总政歌舞团和上海音乐学院,1979年经上海音乐学院选拨推荐,由世界著名男低音歌唱大师斯义桂亲定,成为斯义桂大师班八名学员之一。
多年来音乐会的足迹遍及中外多座城市,1996年参加国际声乐比赛,被誉为“青年天才的歌唱家”,保加利亚国家电台录制专题节目——来自中国的歌唱家尹兆旭。1999年与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成功举办独唱音乐会,成为我国与国家级交响乐团合作举办独唱音乐会为数不多的歌唱家之一,所演唱的《沁园春·雪》堪称经典,在音乐类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发行了个人演唱专辑,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声乐理论体系,在教学实践中验证了这套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所教的学生在诸多重大声乐比赛中多人次获奖。
4.把握课标精髓,提升音乐教学科研质量
主讲人:杜永寿(编审)
活动时间:2023年3月16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结合艺术新课标研制与颁布的背景,重点对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内容与学业质量的变化情况加以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从音乐教学实践、音乐教育科研两个方面作探索性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
主讲人介绍:
杜永寿,音乐学博士,编审,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音乐研究》《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兼职教授,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人选名单”。
从事音乐教育领域课程研究、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及图书音像出版等工作。自1996年以来先后参与、主编不同类别学校音乐(艺术)教科书13套。承担两项国家规划课题(其中一项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并担任音乐学科课题负责人。在全国30余所高校及各省(市、自治区)举办数百场师资培训及讲座。
主编及参与编写的著作有《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1949——1999)音乐卷》《艺术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百年教科书史•音乐卷》等。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数篇。
获奖情况:主编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人教版)、《普通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人音版)荣获国家教材委员会全国首届优秀教材评选一等奖。2020年荣获中国出版集团“优秀领导干部”荣誉称号。
5.地方性民俗音乐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以台阁、摔神偶、秧歌与戏剧史叙事为例
主讲人:陈文革(教授)
活动时间:2023年3月23日14: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原型的仪式性表演包含着固体—活态的结构性表现。以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为背景,通过对台阁、摔神偶、秧歌等仪式场景考察,追索仪式内部的原型与所有外在的符号和表述性叙事功能的关系,其中包括矛盾和互动因素。在完成仪式场景中诸种民间和外在“散状”形态的功能性解释的基础上,辨析和追索这些民俗活动中“迓鼓、阳歌、姎哥、央哥、扬高、羊高、英歌、莺歌、因歌”等音义转换背后的历史真相,达成对其喜剧性、狂欢性的戏剧本质的深刻认知。
主讲人介绍:
陈文革,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所所长;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古琴从业人员授课专家;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河南大学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多所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音乐人类学、传统戏(剧)曲理论。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一项、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一项、教育部项目一项、省社科规划项目四项、教育厅重大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一项、国家重点项目一项、教育部重大项目一项,在《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等重要刊物发表戏曲论文50余篇,参加国内外音乐、戏曲研究领域的高端会议亚太民族音乐学年会、中国传统音乐年会、海峡两岸戏曲理论研讨会、中国传统音乐的海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丝路传统音乐交流国际研讨会等,交流并宣读论文,受到学界的好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6.京津冀音乐会的文化定型、文化转型与现状研究
主讲人:荣英涛 (编辑)
活动时间:2023年3月29日18: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音乐的传承与变迁是当代民族音乐学中颇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20世纪至今,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中国民间器乐乐种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迁过程。发端于明清时期的京津冀音乐会常年活跃于乡村吉礼、凶礼仪式,本文将探讨京津冀音乐会在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定型、文化转型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多种角色,阐述触发文化变迁的外部因素与内部需求。
主讲人介绍:
荣英涛,音乐学博士,中国传统音乐专业,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杂志编辑,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
7.基础音乐教育的使命——提升全民族音乐素养
主讲人:梁洪来(研究员)
活动时间:2023年4月6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舞蹈区202
讲座内容:
基础音乐教育的任务是什么?音乐教学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审美能力与审美情感的关系是什么?音乐学科的关键能力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摆在所有基础教育音乐教师面前的理论问题,更是教育教学实践不能回避的问题。本讲座直面这些问题,并进一步揭示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中,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学科技能与教学技能,同时了解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为你成功踏上讲台助力。
主讲人介绍:
梁洪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音乐教研室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理事;国际柯达伊学会会员;北京市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音乐家协会柯达伊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音乐家协会钢琴基础教育分会副会长、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统乐教课程”特聘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外聘硕士生实践导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实践基地中心主任;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8.嗓音生理解剖知识对歌唱有什么用?
主讲人:屈歌(教授)
活动时间:2023年4月6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1. 嗓音生理解剖和歌唱有什么关系
2. 歌唱发声“四大系统”的生理声学知识
3. 怎么把嗓音生理解剖知识应用于歌唱实践
主讲人介绍:
屈歌,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嗓音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声学(嗓音)博士,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嗓音矫治专家,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长期项目入选者、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领军人才,陕西省医师协会嗓音学组副组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客座教授。
9.中国音乐史研究的海外动态
主讲人:康瑞军 (教授)
活动时间:2023年4月13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经过百年来的发展,中国音乐学与海内外各学科的交流互动已成为常态;中国音乐史学也已不仅是体制化学术的重要成分,更成为跨国跨学科以及海内外独立研究者共同感兴趣的论题。站在学科发展的历史纵深,追溯其源流、代表人物及经典著述、思想,联结音乐史学理论和古乐重建实践之间的深层脉络,必将促成音乐史学在古与今、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创作等层面的再反思、再出发,为世界音乐史视野下的中国音乐史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以及微观的音乐史论题考量,提供一些拓展性的思考视角。
主讲人介绍: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导,科研处处长,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音乐史学理论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1项,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出版《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作乐:音乐表演与聆听的社会意义》(合译)等著作。近年来重点研究宋代音乐史、古代城市音乐等论题。
10.曲牌研究之基石——《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主讲人:傅利民 (教授)
活动时间:2023年4月27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保留了18世纪以前南北曲系统的音乐遗迹,反映了清初南北曲演唱的主要风貌,是19-20世纪以来各种曲牌体戏曲、曲艺音乐、传统器乐以及板腔体音乐的重要发展基础。其详注的工尺板眼,为我们了解其时及更早的曲牌音乐形态、宫调演变、格律演变等方面提供了实例。《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是我国现存传统曲牌音乐的一大宝库,对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曲牌具有重要的价值。
主讲人介绍: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以来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与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乐学理论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曲牌研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民族器乐配器研究》等多项,出版论著《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的相关思考》《民族器乐配器及其研究》《音乐论文写作精讲》等多部,在相关音乐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11.《中国戏曲与民俗》
主讲人:刘文峰 (研究员)
活动时间:2023年5月11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世界上任何一种戏剧,均不如中国戏曲与民俗关系密切。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发芽生根的,又是伴随着民间风俗成熟和发展的。民间风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间风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民俗文化对戏曲艺术特点和观众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戏剧的传承发展重要的问题是民俗环境的保护。
主讲人介绍:
刘文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音乐学院特聘研究员。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推荐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从事戏曲史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承担《中国戏曲志》、《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学科》第三版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出版有《山陕商人与梆子戏考论》《中国戏曲文化图典》、《中国戏曲史》等10多部学术专著,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奖励。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优秀专家称号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12.音乐人工智能的哲学审思
主讲人:黄宗权 (教授)
活动时间:2023年5月18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舞蹈区202
讲座内容:
人工智能的兴起让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面临新的问题。人工智能创作、演奏音乐带来了一系列的观念冲击,引发了相关领域的大量争论。但现有探讨更多是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讲座立足当前人工智能对音乐创作、表演、审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对音乐创作、表演等领域的影响、限度和未来的可能前景,涉及技术与艺术的哲学反思,音乐的美学本质等议题。
主讲人介绍:
黄宗权,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院音乐学研究所学术委员兼秘书、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理事,CAAI艺术与人工智能专委会委员,国际音乐教育哲学学会(ISPME)会员。2019年起在《音乐周报》开设个人专栏《宗权锐评》。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美学(哲学),兼涉音乐评论。出版专著有《音乐美感的属性》,曾主持国家社科课题《朱熹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先后10余次在全国各类音乐评论比赛中获奖。
13.漫谈声乐
主讲人:孔德成(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活动时间:2023年5月25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讲座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发声要素、声音观念、音乐审美等角度阐述声乐观点。第二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为学院的师生进行现场指导,解决声音误区,以期达到用最美的声音表达声乐作品。
主讲人介绍:
孔德成: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
主演歌剧:《白毛女》《芳草心》《草原之歌》《将军情》《伤逝》《徐福》等。
1990年获文化部歌剧表演特别奖;
1995年获文化部各院团考核第一名;
1998年所演唱的《我像雪花天上来》获广电总局第十二届政府星光奖一等奖;
1999年在朝鲜国际音乐节获最高金奖和奖金。
14.文学经典艺术改编的审美思考
主讲人:孙伟科(教授)
活动时间:2023年6月1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舞蹈区202
讲座内容:
文学经典的艺术改编,是当前艺术活动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也是当代艺术创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改编原则上,大家普遍认为应当忠实于原著。我国文学经典《红楼梦》的艺术改编,其中1962年的越剧版《红楼梦》、19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20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等,都是值得观察与研究的对象,其改编与再创造的得失,为艺术改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主讲人介绍:
孙伟科,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红楼梦学刊》主编,兼任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系主任。研究领域涉及:红楼梦研究、美学、艺术学、中国现代文学等。在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逾百余万字。有论著六部。
15.音乐学研究中的“十个问题”
主讲人:张伯瑜(教授)
活动时间:2023年6月1日14:0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本讲座结合民族音乐学的基本理论和目前中国音乐研究中广受所关注的十个问题进行阐述,在 “知识”与“认识”的双界面中,用音乐实例来解释当前音乐发展中的问题。报告人曾就每个问题撰写专题文章,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十个问题是:
1.中西音乐关系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中国传统音乐思维的丢失
4.回归“小区域”音乐交流
5.音乐本体中的认知分析
6.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美学视域
7.音乐与村落结构
8.当代作曲家音乐创作中的两种思维
9.音乐评论的意义与价值
10.促进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体现----应用民族音乐学
主讲人介绍:
张伯瑜,博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出版社社长。曾获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译著十余部。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文摘评为全国论文转载最多的四位音乐学者之一。获国务院国家特殊津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第六次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大学版协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第一届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杯优秀作品;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新绎杯”优秀音乐理论评论家称号。
16.国际音乐教育文献的检索、阅读与综述
主讲人:张严翰(博士)
活动时间:2023年6月8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音乐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推动的研究领域之一,研究成果多以文献进行知识转移。通过阅读国际音乐教育文献,可以丰富研究视野、借鉴研究成果,进而推动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本次论坛将结合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资源,分享国际音乐教育文献的检索、阅读与综述三个方面。首先,在检索中,可以通过Web of Science、百度学术等检索引擎,以及Scopus、EBSCO、Springer等数据库,按照最原始、最权威、最全面和最新的逻辑进行检索。其次,将分享Zotero和Mendeley两款文献管理与阅读软件的使用,并介绍快速阅读和详细阅读的方法。最后,就主题性、系统性(Systematic Review)、范围性(Scoping Review)三种文献综述类型,介绍逻辑与方法。
主讲人介绍:
张严翰,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学博士,UG环球360官方网站青年教师,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学和STEAM教育,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SSCI一区,2022)、人民音乐(中文核心,2022)等期刊发表论文11篇,主持完成宁波市哲社年度规划课题1项(以非遗艺术为内容的小学STEAM课程开发研究,2021)。受邀担任某SSCI期刊审稿人,和Psychology of Music(SSCI)期刊中文版摘要译员。曾获“万叶杯”音乐教育论文比赛全国一、二等奖(2020,2021),“与时偕行”全国优秀艺术论文奖(2021,2022)。
在研方向:中小学美育实施监测、音乐教学中的科技应用、音乐跨学科教学和音乐教育心理学。
17.清晰的科学认知 系统的歌唱训练
主讲人:钱护壮(教授)
活动时间:2023年6月30日14: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本讲座将包含清晰的科学认知、重要的歌唱概念、系统的歌唱训练、丰富的曲目积累四个部分的内容。通过系统的声乐理论讲解和现场示范,为歌唱专业学生毕业后的教学实践奠定基础。
主讲人介绍:
钱护壮,声乐教授。美国孤星学院音乐、戏剧、舞蹈系主任,轻歌剧院艺术总监。萨姆休斯敦州立大学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剧表演与合唱指挥硕士,休斯敦大学莫瑞斯音乐学院歌唱教学法与合唱指挥博士,拥有40多年国内外演唱与教学经验。曾在美国、欧洲各地成功演唱、指挥50余部歌剧、清唱剧、音乐剧、大型合唱作品等。师从于李友起老师;赵幼茹、于赞武教授;卞敬祖、谢绍曾教授;沃尔特佛斯特史蒂夫史密斯、凯瑟琳辛辛斯基教授。博士期间曾参加当代声乐教学泰斗里查德·米勒、尹高·台泽等歌唱教学讲习班
18.燕赵传统音乐文化的区域与整体、历时与共时认知——《薪火相承燕赵情》序
主讲人:项阳(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活动时间:2023年9月14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舞蹈区202教室
讲座内容:
燕赵文化在华夏礼乐文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积淀深厚。特别是宋元以降千年间,燕赵故地更因都城和京畿重要地理位置成为礼乐和俗乐制度化为用具引领意义的存在。国家最高礼制仪式为用的雅乐在这里独张,其他类型礼乐形态由这里定位,多种俗乐类型和体裁在这里酝酿成型后推向全国,而各地制度下生存职业乐人之创造又通过体系内传播汇聚,国家用乐深厚积淀以及民众文化认同是当下传统音乐文化活态存在丰富性的根本。
主讲人介绍: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河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研究领城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独立承担国家社科课题“山西乐户研究”“中国乐籍制度研究”“中国乐籍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参与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主编山西卷)等。多次受邀参加在韩国、日本、越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举办的国际学术活动;先后在七十余所大学、科研机构讲学交流。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二十余篇、著作十余部。
19.音乐教育研究中概念框架的构建、验证与应用
主讲人:张严翰(讲师、博士)
活动时间:2023年10月12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是音乐教育实证研究的基石,是在研究中所使用概念的可操作性具体实现,贯穿研究的整体过程。本次讲座将结合量表开发与验证、定性编码分析等实际应用场景,对音乐教育研究中概念框架的构建、验证与应用进行讲解。
主讲人介绍:
张严翰,男,中共党员,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学博士,UG环球360官方网站青年教师,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学和STEAM教育,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SSCI心理学一区,2022)、人民音乐(中文核心,2022)等期刊发表论文11篇,主持河北省引进留学人员资助项目(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模型构建与实施,省部级,2023)、完成宁波市哲社年度规划课题(以非遗艺术为内容的小学STEAM课程开发研究,厅市级,2021)。
在研方向:中小学美育实施监测、音乐教学中的科技应用、音乐跨学科教学和音乐教育心理学。
20.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品格
主讲人:龚晓婷(博士,教授)
活动时间:2023年10月19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舞蹈区202教室
讲座内容:
中国钢琴音乐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形成鲜明独特的风格。本讲座将以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化的传承为核心,以诗词、音乐、绘画的交融为主题,从中国钢琴创作的审美价值及精神内涵出发,解读中国钢琴创作中折射出的文化品格及文化韵味。
主讲人介绍:
龚晓婷博士,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公派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学者、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她独树一帜的作品被誉为“‘新而不怪,美而不俗’的新的现代中国音乐的风格。她曾多次获得“金钟奖”等国内外奖项,作品亦入选国家级藏书《中国音乐百年作品典藏》及《新时代中国交响作品原创精粹》、“新时代交响——全国交响音乐作品征集”等。她曾在巴黎成功举行个人钢琴作品音乐会;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及北京音乐厅为其举行两次个人交响作品音乐会,她也是第一位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个人音乐会的女作曲家。龚晓婷目前出版有四张个人CD专辑、两部钢琴曲集、两部专著及一部法语译著。她曾获得全国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及中央音乐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21.打开音乐的潘朶拉:音乐人如何开悟成智
主讲人:周纯一(研究员)
活动时间:2023年10月19日14:00
地点:音乐学院舞蹈区202教室
讲座内容:
1.学音乐的终极目的为何?
2.学什么音乐能提升自已生命能量?
3.中国音乐人如何向世界介绍中乐?
4.挣脱末法时代的困境,做个明白的人。
5.小结:立地成佛
主讲人介绍:
一九五五年生于台北,祖籍江苏常熟。专攻中国音乐文学,中国昆曲音乐,中国曲艺音乐,世界音乐及民族音乐学。一九九六年建立南华大学雅乐团,20O0年开始开设中国音乐乐理及中国雅乐课程,担任音乐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长。带领雅乐团进行上百场之公益演出,足迹遍及日本东京、韩国首尔、香港、厦门、北京等大城巿。2O16年退休,在中国音乐学院担任中国雅乐研究中心主任并建立该校燕国宫庭乐队,其他学校则为平顶山学院雅乐团,曲阜师范大学北宋祭孔乐团,山东理工大学齐国弦歌乐团,北师港浸大联合学院南越国宫庭乐团。民营企业则建立山东尼山胜境祭孔乐团,汉中汉文投集团汉代燕乐培训。以"恢复中国礼乐"为毕生职志。
22.民族民间舞蹈的新生态新气象——以河北民间舞蹈为中心
主讲人:周大明(研究员)
活动时间:2023年10月26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讲座以“民族民间舞蹈的新生态、新气象”为题,围绕当下我国部分优秀舞蹈作品和舞蹈文化现象展开艺术评介和审美鉴赏;并结合河北民间舞蹈的生存现状,对其代表性舞种、经典作品、代表人物以及河北民间舞蹈与民间音乐的关系等展开评述;对新时代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阐述己见。
主讲人介绍:
文化部优秀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委;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评委;中国评剧艺术节评委;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评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评委;国家级奖项“中国杂技金菊奖”理论奖评委;全国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大赛评委;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委员会专家委员。河北省多种省级文艺奖项评委。
兼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第一届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第四、五届河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专家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学术委员会专家;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专家指导小组专家。
独立与合作出版专著:《杂技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河北舞蹈史》,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河北戏剧》,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燕赵文艺史话·音舞曲杂》,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艺术审美经验》,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1月出版;《河北文学通史》,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河北杂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中国节日志·春节》河北省卷(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专著《动作艺术的理论与实践》[13BE044];专著《杂技概论》[05GB135];专著《中国节日志》(河北省卷)[09GZH013];研究报告《中国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调查》河北省部分[06EA01];研究报告抚宁吹歌调查》[06EA01]。
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常设奖项18项:中国文艺评论奖二等奖4项;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提名奖1项;中国杂技金菊奖理论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河北省文艺振兴奖5项。
23.魏晋时期贵族及世俗用乐实践——丝绸之路河西墓葬乐舞画像砖之管窥
主讲人:马国伟(副教授、博士)
活动时间:2023年11月2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沟通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是西域胡乐与华乐交互的必经之路,也是佛教音乐传入中原并且达到鼎盛的见证。河西嘉峪关、酒泉地区的魏晋墓葬中出土一批画像砖,绘有乐舞和奏乐图像,这些图像集中生动地展现了于公元3世纪下半叶河西地区西部贵族用乐实践,这些乐器以竖管、阮咸、卧箜篌组合为主,体现出贵族宴乐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映出魏晋早期中原音乐文化流行的面貌。
主讲人介绍:
马国伟,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音乐考古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博士,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先后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科研之星奖”,中央音乐学院王森国际交流基金奖,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特等奖等。主持、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多项,核心期刊发文《句鑃考》《“者减钟”的文化承传及方式——兼谈“季札观乐”的历史动向》等多篇,出版专著《先秦吴越音乐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及音乐考古研究,涉及先秦、汉魏时期古代乐器、乐律、图像等,考察中国古代音乐实践及音乐文化。
24.苏轼词乐风格的多样性与一致性研究及创新实践
主讲人:王保华(教授)
活动时间:2023年11月9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讲座基于词乐的音乐属性,对苏词在主题、色彩、传播等方面的多样性进行阐述与分析,并通过苏词的代表作,在其风格多样性中,提练出词体中一致性的精神内涵及成因,回应当下苏词作品的演唱、研究、创新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苏词词调的创新实践,传递苏词词乐内在的张力、表现力、和人文思想。
主讲人介绍:
王保华,浙江传媒学院文艺研创中心总监,国家教育部高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文旅部一级学会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国家一流专业、国家一流课程评审等。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声乐技能比赛金奖,浙江省“151”新世纪人才、浙江省“五一巾帼标兵”等,担任浙江省精品课程《声乐演唱》主持人。
《丝路钱塘》《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宋锦》《鲲鹏展翅》《枫桥春早》等作词/作曲的花腔及复调声乐作品、越韵合唱、器乐作品深受好评,多项作品同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浙江省音舞节音乐作品“兰花奖”。其中《丝路钱塘》作为省内高校唯一一部音乐类作品获本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受浙江省委省政府大会表彰、省市嘉奖,在全国高校作曲理论学会音乐作品征集中名列前茅,在国家级媒体循环播放。《枫桥春早》获全国越歌原创音乐作品大赛一等奖。曲作《向青春致敬》获国家艺术基金、MV“学院奖”、大艺节双项奖等,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社客户端、凤凰视频、浙江省纪委公众号、省文旅厅、教育厅、杭州市中心武林广场等循环播放,入选浙江省党员教育宣传片。合唱《奋斗的青春》多次入选并获中宣部、教育部、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举办的大型文艺演出及荣誉奖励。所编剧、作曲的音乐剧《魅力新丝路》获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目立项。
25.中小幼创造性舞蹈教育
主讲人:马守则(教授)
活动时间:2023年11月10日15:00
地点:音乐学院舞蹈区202教室
讲座内容:
以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是“教”,以人性和素质为目的的是“育”。创造性舞蹈教育,有别于传统舞蹈教学理念与形式。它更加强调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给予同学们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去独立思考和判断,打开他们创造的潜能。而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更是引导和启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主讲人介绍:
马守则,曾任教于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舞蹈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现担任北京舞蹈学院客座教授,“守则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曾获邀为美国多所大学和舞蹈节创编作品及教学,包括: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美国大学舞蹈节、美国舞蹈节和纽约舞蹈空间。同时,也为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广东现代舞团等授课及创编作品。
26.音乐的科学奥秘
主讲人:付晓东(教授、博士)
活动时间:2023年11月16日14:0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音乐与科学是互斥的吗?大脑两半球独立地分管二者吗?乐器如何发出美妙的乐音?音乐的审美体验是否能用科学原理解释?
本讲座以漫谈形式,上溯至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和谐探索、下延至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在音乐中的应用,阐述了音乐与科技、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同源同构关系。
主讲人介绍:
付晓东,音乐声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音乐科技中心访问学者,北京市长城学者。曾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副主任、图书馆馆长,现作为中组部“第23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于沈阳音乐学院,任院长助理。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子音乐学会理事、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乐器科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演出场馆设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音乐与声音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声学与音乐科技,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著三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部及北京市级课题二十余项。
27.古谱诗词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主讲人:杨赛(研究员、博士)
活动时间:2023年11月16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中华古谱诗词包括先秦到清代的近万首诗谱,词谱和曲谱,经过汉魏晋乐府、唐教坊、宋大晟府等专门音乐机构的整理与传播,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见证,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知识,是黄河文化带、长江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江南文化圈中闪亮的明珠。
主讲人介绍:
杨赛,文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比利时根特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后。主要研究中国音乐文学、中国音乐美学、中国音乐史学和艺术学理论。著有《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中、英文版)、《任昉与南朝士风》、《先秦乐制史》、《乐记集校集注》、《中国音乐文学》等,主编《唱响中国梦》《唱响新时代》《听见新江南》原创歌曲集,作词50多首,发表论文100多篇,整理传唱古谱诗词歌曲1000多首,主编教材《中华古谱诗词精粹》、《中国历代乐论选》、《中华古谱诗词歌曲精选》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国家出版基金等国家级课题8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等省部级课题30多项,获得省部级创作奖、研究奖、教学奖20多项,培养卓越青年艺术人文创新型人才300余名。在大学、图书馆、讲坛等场所举办了近100场讲演会;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举办近30场风雅中华诗词音乐会;策划举办东方美谷诗歌节;在美国、加拿大、法国、突尼斯、泰国、德国、比利时等7个国家巡演。
28.乐·图·文三位一体传统及其当代价值
主讲人:李荣有(教授)
活动时间:2023年11月17日14:0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21世纪全球文化在朝着综合创新格局转型升华,中国乐派的崛起,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已然走在了世界前列。本人在三十余年来从汉代乐(舞)史到艺术史探研求索的过程中,通过对考古发现9000年前贾湖遗址的骨笛、桥头遗址彩陶上的阴阳爻卦象和贾湖遗址龟甲上原始文字刻符等的综合考证,逐步发现以“乐”为主体表演艺术、以“图”为表象造型艺术和由图像衍化而成文字艺术三位一体格局,是在万年前孕育发展,汉代得以定型完善。同时印证了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氏“兴礼乐、画八卦、造书契”等并非所谓的“神话故事”,而是一桩活生生的史实。而且,以“乐”为主体表演艺术、以“图”为表象造型艺术和由图像衍化而成文字艺术三位一体格局是在汉代体系完备,以“乐”为统领含纳所有艺术门类的大艺观,以及“乐”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学术文化传统中的独特地位,也都在汉文化体系中落地生根,这种独一无二的优秀文化传统及其精神气质,在当代学术研究和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构领域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讲人介绍:
李荣有,哈尔滨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原浙江音乐学院教授。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工作组成员(参与起草《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艺术学》《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艺术学》文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排名5/12),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委员,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评审委员,国家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汉画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图像学学会会长。主要研究乐舞史、艺术史、艺术理论。
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规划课题10余项,在《文艺研究》《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专著《汉画像的音乐学研究》,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中国音乐图像学概论》由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年出版(纳入中国音乐学文库),等等。
29.“味儿”与“劲儿”——民歌吟唱的两个艺术维度
主讲人:胡小满(教授)
活动时间:2023年11月30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韵味与技巧,是民歌吟唱中的两个易感易觉的标志性要素,各有其质其美。二者相互依存,赋予演唱民歌以艺术张力、鉴赏民歌以审美之窗。
主讲人介绍:
胡小满,UG环球360官方网站教授,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燕赵音乐文化研究。出版专著《文化视野中的晚清燕赵小曲》《中国民间音乐》,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等学刊发表论文多篇。
30.金真洙音乐的诗意与传统的融合
主讲人:金真洙(教授)
活动时间:2023年12月7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舞蹈区202教室
讲座内容:
音乐与诗歌相结合,以音乐为载体,传递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是对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与创新。本次讲座通过欣赏与介绍金真洙教授的音乐作品:木管五重奏1首,弦乐团和歌谣琴1首,室内乐1首,探讨如何将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以及在音乐中表达诗意的方法。
主讲人介绍:
金真洙教授,作曲家,指挥家,音乐博士,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目前担任首尔淑明女子大学音乐学院的作曲系负责人。曾获得第一届摩尔多瓦国际作曲比赛的首奖。他的音乐也在“圣彼得堡之春”音乐节、鞑靼斯坦当代音乐节、北京现代音乐节、泰国“亚洲作曲家联盟”分会、日本“东亚音乐节”、汉诺威尹伊桑音乐节等多个音乐节上演。
31.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思考——以京津冀传统音乐田野考察及其研究为例
主讲人:荣英涛 (编辑)
活动时间:2023年12月7日14: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主线之一,小至村落,大到流域,均显现出不同文化地理环境下生长出的丰富的音乐样貌。京津冀区域传统音乐文化相通,三地学者围绕这一地区产生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考察报告及研究成果。讲座将通过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视角,围绕京津冀传统音乐田野考察及其研究,分析该区域的研究特征与路径,反思研究中的不足。
主讲人介绍:
荣英涛 音乐学博士,中国传统音乐专业,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杂志编辑,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
32.现代化全球化走向哪里?如何实现?一一费孝通先生“十六字箴言”的若干启示
主讲人:秦序(研究员,博导)
活动时间:2023年12月14日15:00
地点:音乐学院舞蹈区202教室
讲座内容:
现代化全球化的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当然是努力向“现代”和“全球”方向去“化”,但这还只是一种笼统、含混的提法。比如,现代化应有初级和高级的目标,改革开放前我们就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其实还只是某种最初步的“现代化”,自然也还没有关注到“全球化”问题。“全球化”当然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和平发展,是贝多芬《欢乐颂》所高唱的世界人民团结如兄弟的美好愿景的实现。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以共,天下大同”(被称为“十六字箴言”),以及相关的诸多深刻论述,为我们思考现代化全球化的方向目标方法路途,带来许多重要的启迪,值得高度重视。
主讲人介绍: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并受聘南京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任客座教授,兼任三院校硕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曾任国家艺术科研重大项目《中华艺术通史》(总主编李希凡)执行副总主编及分卷主编。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论文集《一苇凌波》及《传统在召唤》。独撰或合馔论著有《中国音乐史》《六朝音乐文化研究》《中国物质文化史·乐器卷》等。参与古琴音乐、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及白族绕三灵等项目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并任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及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组专家。
33.自东徂西——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至欧美的中国音乐
主讲人:宫宏宇 (教授,博士)
活动时间:2023年12月18日14:0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本讲座以1735年后流传到域外的几首民间乐曲为例,从中国音乐传播欧美的途径、华乐在欧洲的接受与流变等角度来反思中国音乐在海外的传播、演变及研究状况。具体讨论的题目包括:1、法国来华耶稣会士与中国乐曲最初之西渐:《柳叶锦》、杜赫德、卢梭、韦伯、兴德米特;2、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与《茉莉花》的西传与流变;3、八音盒、《十八摸》、普契尼、《蝴蝶夫人》。
主讲人介绍:
宫宏宇,博士,博导。1996年起先后在奥克兰理工大学、新西兰国立尤尼坦理工学院任教逾30年。现任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音乐交流,来华西人与中国音乐研究,传教士与中国、留学欧美中国乐人。已在荷兰《磬》、New Zealan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学刊上发表中英论文、译文百余篇,应邀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二十余篇。著有专著《来华西人与中西音乐交流》、《海上乐事——上海开埠后西洋乐人、乐事考(1843-1910)》。
34.中华音乐文化瑰宝—中国维吾尔木卡姆
主讲人:赵塔里木(教授、博士)
活动时间:2023年12月18日09: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历史渊源悠久,作为一种大型套曲形式,一般由“木卡姆”“穹乃额玛”“达斯坦”“麦西热普”四部分组成,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在中国新疆地域广为流传,是中华音乐文化的瑰宝。
主讲人介绍:
赵塔里木,汉族,文学博士,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民族音乐学研究方向。《音乐研究》主编。原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八届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原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获”开发建设新疆奖章”;2005年作为高级研究学者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UIUC)从事民族音乐学合作研究。发表民族音乐学研究论文40余篇。《木卡姆教学研究体系的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一等奖(2014)。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实录》。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研究》。
35.打造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经验分享
主讲人:王蕾(教授)
活动时间:2023年12月21日15:30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1、如何撰写创新成果报告。
2、如何设计课程准备课程实录。
3、如何突出课程思政的亮点
主讲人介绍:
王蕾,宁波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美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3门国一流、4门省一流金课负责人,曾荣获 宁波大学“阳光教授”,6次荣获浙江省高校教学类竞赛特等奖,主编教材4部,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宁波音乐奖,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